短文网

短文/随笔/诗歌/散文/心情/作文/唐诗/宋词/故事/成语/日记/语录/哲理

横河庙会:亦武亦文赓续古韵新歌

平顶山下,县城东,丰宁满族自治县将军营镇有个横河村。小村中间有一条河,名曰横河,冬天坚冰覆盖,夏天绿水淙淙,小河将村子分为河南河北,横河村由此得名。横河庙会在十里八乡名气很大,每年正月十五,小村总会举办庙会,欢天喜地闹元宵,文武兼备,亦庄亦谐,成了男女老少的精神大餐。横河庙会闹元宵闹出了历史,闹出了精气神,更闹出了传承。2013年,“丰宁横河蒙丁演武”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一、蒙丁演武是真刀实枪

与众不同的是,横河庙会不仅有文会——说唱、秧歌表演等,还有武会,就是被确定为省级“非遗”的蒙丁演武。庙会分为文武场,在塞外山区鲜有耳闻。横河庙会发轫于打武会,随后又兴起了文会,表演时文会为上半场,武会为下半场。据村党支部书记白万慧介绍,顺治十年,从沈阳来的一支蒙八旗部队调防横河,长期驻守。时间一长开始娶妻生子,亦军亦民,随着人口的增多后渐成村。这批落户的蒙古族勇士性情刚毅豪爽、文武兼备。他们落户后,将荒山荒地开垦成良田,一边种地游牧,一边狩猎习武。逢年过节以武会表演庆贺,逐步形成了独特的、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横河蒙丁演武。

蒙丁演武传承人张国勤今年已经70岁了,腰不弯背不驼,瘦溜溜的,身手依旧矫健。应笔者之约,老汉随手比划几下三节棍的武打动作,一砸一架,翻转腾挪,身轻如燕。据他讲,横河村白姓、杜姓居多,均是蒙古族后裔,他们继承了前人习武遗风。在他们的影响下,全村乃至周边的乡村习武之风盛行。据民国《丰宁县志》记载,1772年,白氏祖先白玉堂作为老刀传手,向后生们悉心传教,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蒙丁演武套路和招式。蒙丁演武最初有72个套路,现在还剩下42套。屈指算来,蒙丁演武在横河村已流传了370年,从铁骑突出演绎成以武会友,暗淡了刀光剑影,远去了鼓角争鸣,化干戈为玉帛,成了小村一道饕餮的文化盛宴。她来自于乡野,盛开于乡野,是不屈的精神和文化魅力的有机结合,不失为燕山深处的一朵璀璨夺目的艺术之花。

俗话说:催命鼓,救命锣,看武会最使人难忘的是战鼓声声。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”,上半场的文会一结束,惊天动地的锣鼓一敲,顿时雷霆万钧,如万马奔腾,标志武会正式开始。只见彩绸飘舞,鼓槌翻滚,时而飞流直下,时而雨打荷心,令人目不暇给,逸兴遄飞。上场鼓是壮行鼓、助威鼓,战鼓催征急,人依鼓声,精神抖擞;战事胶着时,鼓点不紧不慢,掌握节奏,让武士们静下心、沉住气;眼见分出胜负,重重擂鼓外加几声清脆的锣声,催促武士们下场,完美收官。伴随着观众的叫好声,吆喝声,一场接着一场,渐入佳境,高潮迭起。

蒙丁演武以双人打拼为主,主要兵器有大刀、长枪、棍棒、双刀、三节棍、羊角拐、两节棍、小梢子、双拐、单刀拐、双锤等,共计14种。武会上场和下场都要讲究章法,从哪里上场,表演结束后就必须从哪里下场。伴随着铿锵激越的鼓点儿,咚咚咚咚咚……但见两名武士闪亮登场,上场时步子稳,全身透着劲,亮相时前腿弓、后腿绷。瞪眼、闭嘴、怒视对方,有敌对斗殴之势。表演过程中,不像戏曲那样点到为止,而是真刀实枪地打打杀杀,劈里啪啦、叮叮当当,力量大的武士把兵器打坏、把棍棒打断是常有的事。

据张国勤介绍,上文中说到的14种兵器中,最惊险也是最危险的当属三节棍和架杆之间的对打。三节棍由三根一米长的木棍用铁环相连,抡起来哗啦啦作响,速度快、劲头大。三节棍表演分为五花炮、摔梢子、老古词、两搂头、三搂头五组套路,其中的五花炮套路力度最大,一个泰山压顶,几十斤重的力道。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庆、坝上马镇汇演时,都出现过把架杆打断的时候。

这都缘于蒙丁演武用的是真功夫,不是花架子。横河村老辈子的武会高手中有很多传奇的事、传奇的人物。民国时期,一股残匪隐藏在横河村北平顶山密林深处,时常来村里骚扰。武会首领带领村里的武士们直奔“虎穴”,大战一众匪徒,旗开得胜、一举歼之。从此,人人习武、人人着装,逐渐形成了形式独特、套路分明、勇武刚毅的蒙古族武会。新中国成立后,青年陈如亮自幼习武,武功超群,在部队服役期间,徒手打死一只金钱豹,受到了上级的嘉奖,转业后还当上了武装部长。笔者当年在横河村观看武会的时候,也曾亲眼看到杜实亮老先生手拿一挂鞭炮,放在眼前点燃。老先生当时70多岁,马步一蹲、双目紧闭,一阵噼啪作响,硝烟散去,杜实亮老爷子毫发无损,人群中掌声一片。

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据武术教练白振德讲,表演武会真的需要下苦功夫,师傅带着徒弟,需要练习的动作主要有踢腿、下腰、出拳、甩臂、倒立、飞脚、前空翻、侧空翻、前戳、虎跳等。据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资料显示,蒙丁演武经历近几百年的发展壮大,已形成了当地蒙古族的独特文化特征。横河蒙丁演武属于蒙古族传统项目,在将军营镇各村已世代承传,和蒙古族的武术、摔跤等有着紧密联系,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。

二、九旬老太的口述戏文

拉大锯,扯大锯,姥姥家门演大戏。接姑娘,唤女婿,小外孙也要去……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,为广大民众所创造、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,已经深深烙印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。在丰宁山区,庙会唱大戏是一种多年的风俗,有的村有自己的戏班子,有的村请县剧团演出,清一色都是河北梆子,诸如《辕门斩子》《铡美案》《回荆州》等,长盛不衰。而在横河村,举办庙会则是演文会、打武会,唱的是自己的“独角戏”,就像喝惯了二锅头,你再换酒他就觉得不是味。如果说那些成本的河北梆子大戏是黄钟大吕,那横河庙会表演就是洞萧牧笛,各有各的劲儿,各有各的味儿。演文会主要是以扭秧歌为主,中间穿插演唱、说唱以及插科打诨的幽默演唱小节目,如二姑娘骑驴、怕老婆顶灯、窜六毛、拘缸等。拿二姑娘骑驴来说,既不是河北梆子调,也不是京剧调,我们姑且称之为“骑驴调”:二姑娘出门好热的天,我出了东关奔南关。从小带来了娘家的病,回到那娘家住上几天。丈夫对我的恩情好,临走给我拿两吊钱。这吊给我作盘费,那吊给我当零花。我一连走了几个连环步,转眼来到了十字街前……村民还记得当年有个叫张玉的小伙子,那二姑娘扮演得白生生、水灵灵的,一掐一包汤,不明就里的还以为就是个大姑娘呢,响当当的一个旦角!

据该村会首王庆林介绍,文会里面的秧歌队每个角色乃至出场都是有一定扮相和顺序的,扮相就是传统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各种人物。队伍分成两排,成双成对出场。第一对出场的是头戴毡帽、足蹬靴子、手持霸王鞭的男丑角扮相,这两人身子灵活,舞动着霸王鞭哗啦啦地作响。霸王鞭是一根木棍制成,长约一米,两头挂彩色布条,木棍中间镂空部分串上铜钱。第二对出场的是包头,男扮女装,清朝旗人女性装束,浓墨重彩。第三对是相公,戏曲小生扮相,手拿折扇,风度翩翩。第四对出场的又是包头,仍是男扮女装。第五对出场的是武相公,戏曲中三花脸扮相,诸如《坐寨盗马》中的窦尔敦、《四杰村》中的铁面余千之类的人物造型。第六对还是包头,第七对又是手持霸王鞭的丑角。第八对是老卖婆,男扮女装,老太太扮相,满脸沟壑纵横、写满沧桑,走起路来一步一摇。第九对是老渔翁,头戴毡帽,脸上淡妆,雪白胡须,手拿鱼竿,跟在尾部亦步亦趋。最后是黑傻子一名,满脸漆黑,身披黑色羊皮袄,没有具体位置,疯疯癫癫地跑满全场。如果参与人员多,跟着跑搭配的人也多,怎么办?简单化妆之后跟在队伍后面跟着扭、跟着唱就是了。从前,囿于封建思想作怪,女性没有参与办庙会的。如今,人们思想观念变了,很多中青年女性也大大方方地参与演出了。

秧歌戏文有40多首、两万多字,分成十几种曲调,既没有书本、也没有曲谱,俱为口口相传。具体一个字、一个调怎么唱,都是利用农闲时间点对点教唱。村民杜维军是个有心人,向笔者提供了他整理的戏文。据杜维军讲,十年前,他有个90岁的本家侄女杜雅珍,耳聪目明,几乎记住了所有的秧歌戏文,并能一字一句地唱出来。于是,杜维军就请侄女一句一句唱,他用手机录音之后整理出来,满满三大本。如今,杜雅珍老人已不在人世,但风范长存,为横河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财富。

说起这些戏文,杜维军饱含深情。他说,秧歌戏文一句话往往就是一个故事、一个人名,从帝王将相到才子佳人,从乡间民俗到生产生活,包罗万象、朗朗上口,其中以《绣花灯》《画扇面》为代表。拿《绣花灯》来说,共24段,讲述了诸葛亮、刘伯温、武松、白素贞等六十多个人物和故事。杜维军情不自禁哼上了《绣花灯》前两段:“正月里来正月正,于二姐房中叫声春红,打开奴家描金柜,取出来五色绒,闲来没事绣花灯,列位君子展耳细听。花灯上绣众位先生,刘伯温自造修下北京,能掐会算苗广义,徐茂公有神通,斩将封神姜太公,诸葛亮草船借过东风。”杜维军一板一眼的演唱,真的是字正腔圆、语言生动。就在村党支部办公室,杜维军刚起了个头儿,几位在场的老先生,也包括笔者在内,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唱,有的还手舞足蹈。这就是剪不断理还乱、带着泥土气息的民间艺术,生于斯、长于斯,因为魂牵梦绕,所以才长盛不衰。

三、执着坚守中推陈出新

提起横河庙会,王庆林、张国勤等几位会首也表达了他们的隐忧。他们说,老辈子几位会首像白振文、王占忠、白振先、陈如亮等都已经作古了,我们几个人也都六七十岁了,确实有传承的问题。前些年,受风俗习惯的影响以及庙会的“行规”,人们对庙会还有几分敬畏、几分崇拜。近年来,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,常年在家的越来越少了。元宵节尽管大都能热情参与,但武功下降了,队伍也不好带了。杜维军也讲,秧歌里面有一首《十二月古人名》,文字优美,全文采用顶针句式,曲调已经没有人会唱了,只剩下戏文了,挺遗憾的。据了解,横河村庙会所有的曲调都没有谱子,一旦断档就会失传。尽管如此,这几位热心的会首和骨干并没有丝毫气馁,正在着力培养年轻人。会首王庆林说:“我们老哥儿几个一定坚持到干不动了,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,如果在我们手里断了,那就是不忠不孝。发现了一些好苗子,有的扮相俊雅,有的练武功挺扎实的。”村民白景尧原来是武会骨干,在劳动中腰部受伤,多年还是积极参与办庙会,尽管年逾七旬,敲锣打鼓样样在行。像白景尧这样痴迷办庙会的,在横河村还大有人在。

元宵节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晚上,处处花灯普照,璀璨夺目。横河庙会还有一道多年传承的大餐——熬面茶。面茶的主要原料有:白面、荞面、莜面、大米、小米、豆腐、葱姜蒜等。一看原料便知,这是一道“百家饭”,早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家家给庙会上赠食物,所以食材才各式各样。正月十五当晚,庙会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,这边厢也开始在一个叫黄土坑的地方支上几口大锅,将所有的食材放在大锅里熬。当然,这些食材先放什么后放什么,搁多少水,里面都很有讲究。火苗舔着锅底,不一会儿就热气腾腾、香气馥郁,让人流哈喇子。一俟庙会散去,在塞外冬夜里寒气逼人的风中,人们聚集在大锅边,大碗小瓢一起上,喝他个秃噜秃噜,喝他个欢声笑语,喝他个曲终人散……

多年来,为了把蒙丁演武这一“省级非遗”更好地传承下去,丰宁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给予了大力支持,坚持派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到村里,对蒙丁演武的表演,在不失原汁原味的基础上,做艺术上的提升。分管副局长张艳玲同志多次到该村进行调研,争取资金,在添置服装道具的同时,还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,协调将军营中心校予以支持。从2019年开始,该校配备了适合孩子穿戴的服装和使用的兵器,挑选10岁以上的高年级学生,男女不限,利用每周六下午两节课,由横河村武术教练白振德、张国勤和白景龙到学校教授武术课程。最初只是传授横河村孩子,后来,全镇14个村的孩子都有人报名参加。据张艳玲介绍,虽然受疫情影响一度有所中断,但去年又开始恢复。第一批参加武术训练的学生都已经上初中,今年正月横河庙会,横河村的这些学生都参加了表演。

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,其生命力非常顽强,耐旱、耐瘠薄,她一路走来,不断进行着复制裂变、集纳更新,一旦遇上阳光雨露,就会像雨后春笋,迸发出勃勃生机。因此,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然吸取时代的精华,向着未来奔去。横河村人紧跟新时代,戏文不断推陈出新,不仅仅局限在才子佳人、人物传说方面,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,展现了新时代的风貌。比如《小放牛》曲调,家喻户晓,他们已填上戏文并开始传唱:什么人打江山建立新中国?什么人舍命渡过大渡河?什么人宁死不屈服?什么人智谋赛诸葛?毛泽东打江山建立新中国,十八勇士渡过大渡河,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,周恩来智谋赛诸葛……曲调很古老,戏文却新潮。比如《中国梦》:党的政策真英明,惩治腐败人欢颂,国富民安乐,江山万代红;我们党的领路人,要向世界攀高峰,永远跟党走,实现中国梦……

村党支部书记白万慧说,横河庙会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,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,具有很强的艺术性、群众性和感染力。特别是蒙丁演武这个项目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要发挥我们这代人应有的作用,在我们的手里传承血脉、发扬光大!

2024年2月

随机推荐:
多肉植物 鬼谷子墨菲定律 斜挎包男阿迪达斯 森女部落 正装男套装 男职业装 宿舍六件套 环网交换机 植村秀小黑方唇膏 主机 组装机 中式壁纸 背景墙 电动轿车 印花t恤裙 植筋胶 可怕的科学 草缸led灯 宝马3系钥匙套 成人雨鞋 透明单肩包女 海尔482冰箱 假发短发 更多精选文章>>>

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

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/整理,本站纯公益性用途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